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视界 >>
传媒视界(126):刘少宁同新传学子探讨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4月11日晚,中国摄影家协会自然生态摄影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旅游摄影协会会长刘少宁在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四楼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的讲座。院科研与研究生副院长赵昊主持讲座,摄影系主任李化来和各专业学生共同到场聆听。

      刘少宁从事摄影事业30余年,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民俗文化题材作品,以其独特的摄影语言来寻找形式美、文化含义深、寓意巧妙的中国民俗视觉符号,旨在创造出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视觉形象,记录、保留和延续人类的记忆。

      讲座伊始,刘少宁回忆中学时期的摄影生活,同新传学子分享了他在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游历、发掘文化题材的故事。虽然口吻轻松谦逊,却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很快,刘少宁切入正题。他以“实践”和“纪实”作为突破口,将民俗摄影细分为五个部分,详细剖析,款款道来。

      一个新摄影门类的形成以及对它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谈到民俗摄影,刘少宁首先从实践入手,他认为“要拍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情民俗,了解、查询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随后,他不紧不慢地讲述起民俗摄影的特性,强调要注重民俗活动、民俗事项的真实性。只有事先查阅资料,才可以对事件发生的典型瞬间有更大的预测性。谈完特性,刘少宁顺水推舟,讲起了民俗摄影的职能。他认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民族性。民俗摄影家在拍摄时更注重画面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对摄影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而民俗作品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更具世界性,不受时尚潮流的影响。接着,他深入谈起了中国民俗摄影的现状与前景。由于经济等诸多原因,我国民俗摄影工作起步较晚,但刘少宁对其前景抱有极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拥有56种民族文化资源的中国俨然是“世界超级大国”,且吸引了大批国外摄影工作者实地拍摄。随后,刘少宁“走心”地讲述起民俗摄影工作者的感情。“无论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拍摄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抱着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认真的语气令人对他的敬仰又添几分。

      讲座最后,刘少宁展示了大量民俗文化题材作品——安徽池州的“傩戏”,淮北临涣古镇的“老茶馆”,安徽绩溪的“秋千抬阁”,“中国徽墨制作工艺”等。近十年来他以抢救性记录坚持拍摄古老的、濒临灭绝的民俗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影像和文字资料。除了摄像机,刘少宁还特别提到“手机摄影”概念,并展示了他用手机拍摄的作品。青砖黛瓦、孩童嬉戏、南流桥河、乡间物语,或黑白或七彩,别有一番趣味。

      讲座结束后,赵昊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新时代的学生应在前辈的基础上更前进一步,呼吁同学们对本省或本国文化多一份责任,多一分使命,将相机记录下的光影瞬间当做开向世界的窗口,对肩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担子义不容辞。本次讲座的顺利举办,不仅为摄影学专业的学生开拓了学习领域,也为其他专业学子接触民俗摄影提供了学习契机。(文/付泽兰 图/吴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