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校史弦歌不断 文脉合流徽皖 ——新传学子深入休宁寻访校史

    中国大学的命运同时代发展、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满目疮痍的中国文化不死,精神犹存,民族意志非被摧毁,反而越战越勇,延续了文化命脉,更积蓄了让后人肃然起敬的力量。北大、清华、南开之于西南联大;湖南师大之于国立师范学院;同济之于浙江、江西、广西、云南;安徽师大之于安庆、金寨、休安、长临河。

    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黄山开展寻访老兵、义务支教等活动的同时于16日派遣小分队前往万安镇休宁中学,寻访抗战烽火中的师大校史——省立安徽学院皖南分院。

忆——走过烽火岁月

    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重要渊源省立安徽学院(1940.8~1949.12)在烽火中诞生、发展,先后在立煌县、休宁万安、合肥长临河办学,最终定址芜湖赭山。

    1943年9月扩充的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聘朱拂定为院长,内设中文、外语、数学、史地、政经、法律六系,银行、艺术、师范三个专修科,共有学生550余人。1944年1月,考虑到皖南地区没有高校,遂在休宁万安镇徽州中学旧址,创设皖南分院,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农林三系,银行、会计两个专修科,共招收学生138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安徽学院随省府迁至合肥郊区临河集办学,有500余名学生经转学考试入国立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大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1946年10月迁至芜湖赭山定点建校,并将皖南分院同时并入。学院仍有八系三科,教职员175人,学生844人。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6月间,芜湖市军管会派军代表朱遂等同志接管了安徽学院,并主持院务。12月5日,安徽学院与国立安徽大学合并为新的安徽大学。安徽学院在安徽教育史及我校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皖南分院的创设也改变了皖南地区无高等学府的历史。

访——百年风雨沧桑

    战火中的师大岁月并不为人所熟知,在休宁的这段不到两年的分校历史更鲜为人知,休宁中学校长李顺宝热情接见了实践队员一行,遗憾的是他对于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校史馆中也没有皖南分院的任何材料。据李介绍,休宁中学1912年建校,是一所百年名校,从歙城问政山麓紫阳书院、到休宁县荷花池民居、再到休宁县万安民屋,100多年以来,这片土地历经着岁月的沧桑,沿袭着文化的脉搏,承载着英才的抱负。休中诞生于辛亥革命后、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几度沉浮,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正是老树新芽,勃勃生机。

    抗日战争时期,人杰地灵的黄山并未遭到日军的直接侵占,加之以万安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邃、物质基础雄厚、重视教育的传统,背靠亥山、前傍横江、学风醇厚的休中是安徽学院皖南分院选址的不二场所。

    抗战烽火的中国大学大多经历的内迁过程,省立安徽大学尽管也历经西迁过程但最终在江淮大地分散办学,这种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办学历程,诠释了高校学子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情怀油然心生,锻造了中国大学当时以救亡为已任,以图强为已责的爱国情怀。正如李校长所言,战火中大学的迁移是历史的无奈,但同时动乱的时代也是奋起救国的时代。休宁中学同1928年建校的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一样,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以为国育才为目标,两所学校的连接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得以共生共荣。在采访老校长江达灼时,老校长以充满肯定的语气说道:“(我当校长时)选老师,要就要安师大的。”这是几十年来,安师大与休中的因缘际会,代代传承。

知——触摸历史迹忆

    87岁的江达灼曾在陶行知指点下考入金陵大学,1944—1946年就读于休宁中学,1983—1993年担任该校校长。据江老回忆,安徽学院皖南分院位于休中西边,与休中本部互通。休中仲伊斋的两个教室和培桂堂的一个教室是安徽学院皖南分院的旧址,分别为理科班和文科班,仲伊斋和培桂堂在六七十年代均已拆除。当年休中图书馆旁边还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供理科班大学生使用。住宿方面,女生均住在休中女生宿舍内,男生租房在外居住。

    遗址难存,今天的休中依然在它一百年前的位置注视着青春奋斗的力量,校园寂静、幽美,那些百岁的紫薇、香樟在微风吹过时沙沙作响,浅吟低诉历史的回响,只有校门皖赣线上呼啸而过的火车席卷历史的风雨,错愕间,早已渐行渐远。

    在老校长的帮助下,队员们还电话联系了46级学友胡大章,可惜他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辗转多方,队员们前往休宁海阳一小家属区,采访同为46级的学生吴健,此时抗战胜利后皖南分院已经迁往芜湖,对这段历史也没有什么印象;吴健又提供了他的同学胡瑞青的联系方式。据胡瑞青回忆,当地老百姓对安徽学院皖南分院的学风校风评价很高,分院迁离后又举办了大学先修班,主要生源为江浙沪沦陷区的学生,然而学风校风和之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除了采访休中的老学生,队员们还穿梭于万安镇交错纵横的老街中,询问当地老者关于这段历史的回忆,不过令队员失望的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当地老者为数不多,有价值的更是少之又少。

    抗战中的安师大不该湮没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队员们以“寻”知痕迹,以“忆”明人事,以“知”晰文脉。繁枝引凤来,刘文典、郁达夫、周作人、朱湘……一大批文人志士为师大的前世今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寻访校史,寻迹峥嵘岁月,探访岁月,丰富历史记忆,一个学校的记忆,关乎历史、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文/图 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