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这朵来自乡野的奇葩,顺着洪水,带着山野的风惠和泥土的芬芳,从湖北黄梅县流传到安徽安庆,日后在鄂皖赣乃至大江南北芳香四溢两百多年,演绎着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演出人员和戏曲观众呈现老化趋势。观众数量减少,演出市场萎缩,艺人流失,很多地方戏剧团失去了演出活力,仅有为数不多的剧团能够坚持正常演出。百花文艺剧团是安庆宿松县发展得比较好的剧团,记者联系了百花文艺剧团团长吴波涛采访。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居住在宿松县二郎镇,二郎河水静静的流淌,不远处就是湖北黄梅,“这是一个大镇、古镇,原来做生意的人南来北往都经过这里……”剧团里负责经营业务的田金舟骄傲地说道。
一个甲子的的坚守
1949年,百花剧团的前身新声剧团就成立了,这是一个由民间黄梅戏爱好者组成的剧团。最辉煌的时候,剧团一年会有将近250场戏要演,那时宿松县流传着“县剧团第一,新声剧团第二”的说法,说起这段历史时,吴波涛满脸的自豪。然而新声黄梅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动荡走到了终点,说起在文革时黄梅戏遭受的打压,吴波涛蹙眉表示遗憾。幸运的是2002年县里成立了老年文艺协会,吴波涛在其基础上,于2003年成立了百花文艺演出剧团。万事开头难,吴波涛因为资金短缺很发愁,他先是同成员们商量每人出500元,然而一件戏服最起码要2000元,于是又劝说每人再捐1000元。即便如此,后期的展板、灯光、话筒等道具仍是没有着落。吴波涛一咬牙同田金舟等4人乘火车前往深圳,去找在深圳经商的宿松人募集资金,这才算解决了钱的问题。县里也很支持他们唱黄梅戏,特地将镇文化站二楼的场地留给剧团排练。到了农闲、秋凉或春节时,乡里就会有人请唱戏。这样一来二去,百花文艺剧团在县里开始有点小名气,请吴波涛唱戏的人也就多了。现在来剧团唱戏的人有退休职工,有生意人,他们并不是为养家糊口来剧团,全凭一腔热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年过花甲,年龄最小的也届不惑之年。“我就希望你们年轻人来看戏,唱戏……那就好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老团队看到团队队员充满着欢喜,但队员们心理清楚,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戏曲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手里的二胡从没放下过
1957年加入新声剧团时祝文祥才13岁,祝文祥会的乐器很多,锣鼓、二胡、铙钹……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他最爱的也最擅长的是二胡,他手里的二胡就一直没放下过。他在现场即兴唱了《风尘女画家》中的一小段《忽听琵琶》,淳朴流畅的唱腔是岁月给予的沉淀。祝文祥身材颀长,大背头梳理得很精致,很难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艺人已经73岁了。早年在宿松师范进修的他后来一直接和剧团结下了不解之缘,酷爱音乐的祝老子女也大多走上与音乐有关的道路。
同大部分地方戏曲给人的印象一样,黄梅戏在大部分人心中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概括:节奏慢、情节老套。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是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百花文艺剧团也面临着观众和艺人老龄化的这样一个难题。已经73岁的祝文祥说,“我唱戏那么多年,第一是因为心中这份感情,想吸引年轻人加入我们剧团,除此之外呢,也是想为弘扬地方乡贤文化出分力。”
被黄梅戏的韵律勾了魂
69岁的田金舟谈起严凤英和王少舫时双眼都是发光的。他说,年轻的时候,电视里但凡是有黄梅戏的节目都是必看的,模仿著名艺人的唱腔身段,对老师的点评都是斟酌再三,反复思量。他是百花文艺演出剧团的业务负责人,“但是,我们都是一起做事的”,田谈起这一点很谦虚。伴随着文化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宿松县实施了“送戏进万村”的项目,旨在通过政府买单,实现群众看戏的目标。百花剧团趁着这股政策东风,努力投标,在去年的县文广新局的政府购买服务招标中成功中标,因此去年一年中就有43场送戏下乡演出,每场戏政府会拨款3800元,除此之外还有1场同乡会及义务演出,这样算下来2015年收入有16万元,但是剧团并没有自己的流动舞台,服装、路费等开销特别大,所以即便如此,剧团演职人员全年的收入也很低。“但是,我们都不是为了钱来剧团的。大家都有自己稳定的收入,做生意的,退休在家的……都是为了地方文化的发展,都是热爱黄梅文化。”田坚定地表示。宿松当地政府购买服务一年只有3个中标人,对于今年的投标,他们坦然表示,“不可能再中标一次的,县里还有很多剧团。”连续不断的大雨造成这个偏远县城受灾严重,今年的演出计划受到了严重制约,但是他们相信,黄梅戏这个曾经因洪灾引发的乞讨文化如今再也不会发生了。
记者问起是什么驱使他们坚守了大半辈子,三位老人无不干脆利落地回答了“热爱”。平均年龄在75岁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个周末这些黄梅戏爱好者就聚在镇上的文化站排练。有时候会在农贸市场义务演出,他们不计较钱,就是图个自娱自乐的同时也想给看戏人带去点乐子。
百花文艺剧团的足迹遍布宿松县的每一个乡镇,虽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正是这种在街头田间孕育生长的戏曲才更具原汁原味。每一个平凡的日落日升里,这些老人坚守在宿松这片厚重的土地,也正是他们对黄梅戏的一腔热爱才使宿松成为了黄梅戏的一方沃土。(文/图 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赴安庆宿松暑期实践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