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暑期三下乡】丰峡村的创业者:此心安处是吾乡
    “舍小家,为大家,支援三峡建设为国家”的号召恍若昨日光景,殊不知弹指一挥间“移民他乡安新家”的故事已演绎了18年。为以新的视野填补安徽三峡移民相关调研的空缺和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赴江北:关注三峡移民,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合肥丰峡,了解三峡移民的创业情况。

小龙虾“钳”起大希望

       2017年,长丰县龙虾养殖面积超5.8万亩,闯进全国龙虾养殖产量前30强。今年5月,杜立宾也决定加入长丰县龙虾养殖的大军中。

       2000年,杜立宾和姐姐杜立葵,带着父母搬迁至丰峡村,杜立宾则一直在南京做内墙装修的活。

       今年,为给小儿子建房子,50岁的杜立宾没有再到南京,在家的杜立宾就萌生了养小龙虾的念头。姐姐杜立葵和姐夫何正荣因身体原因也一直思虑提高收入的问题。

       考虑了很久的两家人觉得,养龙虾比种地和种草莓省力,就风风火火的投入到龙虾养殖中去了。

400多斤的虾苗、肥料、饲料、药品,两家各花费一万两千多,把他们的时间都投入在了虾子上。天道酬勤,第一批虾苗目前长势迅猛。

       此外,行业交流也是杜立宾十分关注的事情,参观养虾大户的水塘、和水家湖养虾微信群的62位虾友分享经验……

        “八月底,第一批小龙虾都能卖掉,明年打算再多买些地,把规模做得大一点。”杜立宾看着几块“回”字型的水塘,像看着一个冉冉升起的希望。

(杜立宾从虾洞中掏出一只龙虾)

皖北大地飘来川渝酒香

       清晨4点,朱正福和黄海银就把酒缸、空酒瓶、桌椅装进了白色小货车,准备去菜市场提前占摊位,然后在“星火”间等待天亮。

       没来合肥之前,朱正福和黄海银同在重庆一家修理厂工作,两人关系很近,既是同事,又是哥们儿。

       2018年,两个人从修理厂辞职,准备在长丰“大干一场”!

       起初,他们把目标放在长丰草莓上,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下决心做四川风味的纯粮食酒。

       学技术、借钱、买设备、买粮食、做宣传,他们一样不少的都做了个遍。但是他们没想到,真正困扰他们的还在后面。

       先是粮食不出酒,他们咬咬牙买了一台蒸汽机,保证了出酒率后才发现经营许可证遥遥无期,没办法,酿出来的第一批酒并不能投入市场,只能做做宣传,但是他们还是乐观对待未来,希望证办下来后,生意能越做越好,以后开个大酒厂。

(附近扫地的大爷来问黄海银酒)

流动摊点撑起的渝味江湖

      2013年,杜文平用积蓄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在长丰县城东汽车站附近支起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早餐摊点。这是杜文平正式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工程移民”的第三年。2010年,已经将近四十岁的她厌倦了打工妹的生活,离开广州来到丰峡与丈夫团聚,找寻新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做早餐很好,拉个车就能卖,成本低,不欠债。”杜文平打小就向往开早餐铺。

       凌晨3点,杜文平起床熬上当天的汤,将物料搬上电动三轮;4点,杜文平的红色三轮隐没在黑暗里,在一片狗吠中摇摇晃晃地驶向城东汽车站,不下半小时,一个精致利落的早餐摊便出现在蒙蒙亮的街边,等待它第一个客人的到来。几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溢出满满的重庆味道,炸酱面、酸辣粉、小馄饨等正宗的重庆风味承载了丰峡村村民对那个水淹之城18年的怀念。

      上午8点左右,杜文平送走最后几个客人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收摊,随后,劳作了6个多小时的杜文平会再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清洗当天的锅碗瓢盆,洗到手上都是长期泡水形成的褶皱。可是她对生活抛给她的负担报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乐观,她相信老天保佑勤劳的人吃饱饭。

       来到丰峡,这是杜文平人生中的第二次辗转,带着一丝“再无身后身”的悲壮。幸运的是,“眼前路”似乎并不难走。

(杜文平在摊点上做早餐)

一片莓红,开启人生的第三种色调

       2000年,25岁的佘扬付带着一家六口,跟着巫峡区的一众乡亲乘船而下,来到安徽江北的一片大荒地上。

      佘扬付在重庆是个地地道道的木匠,打得一手好家具,每天习惯了和木头打交道。到了合肥丰峡,佘扬付只能选择转行,从瓦工做起,一做便是十余年的光景,这十余年里走南闯北四处打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2017年4月,和包工头吵了一架的佘扬付,回到了丰峡村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种轨迹。

        回到丰峡村,佘扬付发现村子与往年有些许的不同,田地里不再是绿油油的一片,而是多出了第三种颜色——莓红色,这样的红让他隐隐心动。

       16亩土地、两口井、26万的投入,加上政府的补贴,佘扬付的草莓地算是正式办起来了。

       草莓不是那么好种的,2017年冬天,合肥全境连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雪,草莓处在坐果期,佘扬付家四个草莓棚都被压垮了。雪停的那天,夫妻俩和儿子三个人在地里紧急抢救了30个小时。但留下的却是近十万的损失。

       面对娇气的草莓,今年佘扬付仍增租了4亩草莓地,20亩的面积拥有量使他一下成了丰峡村草莓种植第一大户。他也总算摸准了草莓的脾性,用心把草莓种好,让它红艳艳的好看、甜滋滋的好吃。


(佘扬付在草莓地了喷洒农药)

       在他们的背后,还有许多同他们一样走在路上的人,平凡、渺小,却执着、动人,他们在自我的人生中璀璨着,用辛勤的双手和向善的心在另一片热土上努力扎根。

(刘宇红/文 赴江北专业实践团队摄影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