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原社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杰在1号教学楼307演播室举行了新学期“新闻故事汇”三场专题讲座,讲座由新闻学专业主任肖叶飞主持,研究生与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分别聆听了三场讲座。
第一讲在25日下午举行,2015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讲座。刘杰老师围绕着“要拧紧的不仅是这颗螺丝钉”和“让报道在报道中成长成熟”这两大主题进行讲述,与同学们分享了新闻头条背后的故事。刘杰老师从校园里的共享单车讲起,强调“一颗螺丝钉”的重要性,进而讲述了反映芜湖市干群关系的通讯作品《拧紧干群关系的螺丝钉》,他把干群关系比作螺丝与螺帽的关系,让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杰老师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拧紧“走转改”螺丝钉,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采写更加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故事。接着刘杰联系通讯作品《安徽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批评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的负面典型,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刘杰老师强调,“让报道在报道中成长成熟”,成熟的报道须对事实负责,对历史负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道的新闻要务实,有价值,不跟风,不过头,远离不切实际的形式。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善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修养与能力。
第二讲在26日晚上举行,2017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讲座。刘杰首先讲了发表在《人民日报》头条“‘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淮南经济转型‘扬煤突企’”等通讯作品的背后故事。他通过引用《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引出淮南的经济转型,从挖煤到挖文化,让淮南从“无为”到“有为”,从城市发展规律中寻求转型之道。这篇报道巧妙选择角度,突破传统报道思维,在全国城市发展“合于道”报道中都有指导性。他认为,记者就得是有眼光的眺望者和观察家,没有思考的大脑就做不好引领时代发展的新闻报道。刘杰接着讲述了“不是‘淝水之战’的‘淝水之战’”、“合肥塑造‘大湖名城’”、“合肥明年起不向巢湖排一滴污水”、“合肥八大工程激活巢湖”等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消息与通讯作品,他联系历史典故与长江淮河水系,报道了合肥治理巢湖污染等话题,一次次到一线采访,稿件再三打磨,这些作品既有思想的高度提炼,又有语言的朴实新颖。
第三讲在27日下午举行,2017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在第一部分的“谋势落子”中,刘杰老师介绍到,在2010到2012年期间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八百里‘皖江龙’点睛腾飞”、“落子皖江一年间”等三篇关于“皖江产业转移带”的头条文章,意在让新闻报道更好地与国家层面的计划相接轨,从而更好地用新闻报道来促进安徽的发展,推进安徽与长三角的协调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他还引用了古文“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谋势落子”本身是棋语,言下之意是要有大局意识,刘杰老师将此观点引申到新闻报道上,认为新闻报道要立足于全局,站好“方位”和“站点”以求全胜。在接下来的“于平实之处下功夫”部分,刘杰老师联系发表在《人民日报》头条的作品《四化同步兴皖北》,他认为“平实”意味着厚重,最朴实的文字可以更好地打动人心。所以在报道安徽的问题上,刘杰老师注意到了安徽南北部的差异和皖北的的不足,在报道时讲求“均衡”,力求把“报道的均衡”作用到“发展的均衡”上来,全面促进安徽的发展。
在讲座过程中,刘杰老师还与同学们进行提问互动,热烈讨论,听取同学们的想法与感受。本次系列讲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做好新闻。
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和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特聘教授,刘杰发表了《大潮歌》《重点报道》等新闻作品集,也出版了《提问新闻》等新闻理论著作。这是第三次来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开展系列讲座,他结合在新闻战线默默耕耘三十多年的丰富经历,以及发表在《人民日报》头条的一百多篇文章,为在座学生讲述如何选题、如何推敲新闻标题以及如何制作导语、主体、背景等问题,分享了丰富的经验,讲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文/薛聿雅、张悦、霍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