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榜样师大人】陈接峰: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躬耕学术,潜心育人,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陈接峰教授用行动应证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坚持做三年,你就是专家”的道理,“天道酬勤”是他的人生哲理,“坦荡向善”是他的处事态度,“言传身教”是他的教育原则。

陈接峰教授从媒体进入高校转型教师之后,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电视媒体经营与策划》《电视媒体观众营销》《有用才王道: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生存法则》等三部,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课题、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项目、省智库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多项。

“做一个勤奋的人”

“笃行三年,你就是专家”这句话是大学教陈接峰写作的袁立庠老师曾对他说的,被陈接峰铭记于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于天资不敏的自己而言,“笃行三年”是他唯一能够做好的事情,现在再体会这句话陈接峰认为受益终生。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陈接峰将“勤奋”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不断地告诫自己:“唯有勤奋与坚持不会被辜负”,这也是陈接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十年前,怀揣教育理想的陈接峰告别媒体工作,回到母校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教书育人,由此踏上了他的科研之路。由于科研经历空白,初来乍到的他没有项目可做,没有论文可写,通宵失眠成为常态。当时,陈接峰认识到,想要出成果,学术训练必不可少。于是,在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后,他于2017年申请到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博士,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术训练。

业精于勤,不索何获。“有了努力的方向,剩下的便只有发愤图强。”每日清晨,总能在早起通勤的人流里发现背着书包赶路的他。在校园,则会看到他时刻捧书钻研的孜孜不倦之态。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没课的时间他便泡在书堆里。为了找到心仪的选题,陈接峰用了一年时间翻阅完影视和社会学类下所有的馆藏书目,这让他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学术写作的灵感。

无论是导师还是期刊编辑,不约而同地欣赏他的勤奋刻苦,悉心地指导他修改论文。“你若勤奋,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能遇到欣赏你的人。”这是陈接峰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导师和编辑的帮助下,陈接峰成功发出了第一篇C刊。回忆起一路上许多贵人对自己的扶持和照顾,陈接峰感慨道:“所谓贵人,就是在人生的关键当口帮你打通任督二脉的人,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经过系统学习和名师点拨后,陈接峰迅速找到了学术研究的门路,再加上10多年的业界打拼经验,当他具备了发现真问题、好问题的独到眼光,论文就越写越顺畅,科研成果日渐丰硕。在他看来,想要在科研领域有一番作为,掌握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方法后,就需要提升阅读量。看的越多,想法就越多,“文科学者如果科研做不好,不爱读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写好一篇出彩的文章,陈接峰一般同时交叉阅读四五本书,将对同一事物的多角度研究融会贯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除此之外,陈接峰也十分重视文字表达:“有想法还不行,还得会表达出来,写论文的前提是写,就是要多动笔,你得先写出来,然后你才会知道从一个好的想法,到一篇好的文章,中间你到底缺了什么。”作为一名学者,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阅读坚持写作才是唯一出路。陈接峰坦言:“大家看到我每年都有三四篇文章发表,但其实很难知道在这些成果背后又有多少没有发出来的文章。”成果都是一点一滴的沉淀而形成的。“不要指望你写的每一篇都是精品,发表也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陈接峰手中积累的文章是发出来的数倍,这些文章虽然没有发出来,但是锻炼了他的思维,提升了他的格局,让他保持思想的活跃,保持学术的思考方向,写作成为鞭策他不断深耕的方法论和手段。陈接峰很享受自己目前的这种状态,每天要么在看书,要么在思考与书中想法一致的更多好想法,这种与智慧的交流和碰撞,让他过得充实、自在、快乐。

过去的30年,陈接峰尝试过许多工作,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会坚持先坐两到三年的冷板凳,把该门类的东西弄懂、弄透,用最原始的“笨方法”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而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用亲身经历印证:“勤奋”是学术研究最好的那块敲门砖。陈接峰把“勤奋”看作自己的禀赋,即便坦言自己“天资不如人”,却抱有乐观的心态,自信地迎接各种风浪。他相信,上天总会眷顾那些努力勤奋之人。

“做一个坦荡的人”

“在高校围墙之内,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不仅是一种人格修为,更是一种道德自律。”陈接峰认为,坦荡需要向内求诸己,也需要向外求诸事。

无论是对前辈还是后生,陈接峰一直秉持着谦逊的态度,平和待人。陈接峰坦言,刚来师大的时候,论文不会写,课题不会申,上课不会教。“师大到处都有高人,我就四处求教。”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不知道如何讲课,他就去各学院的开放教室里听课。第一年时,陈接峰手头没有教学任务,时间特别宽裕,便把几乎所有学院的课都听了一遍。有些觉得讲得好的课,他就反复听。“我曾听过教科院李宜江老师一学期的课,看他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展示知识点,如何把简单的内容讲得有趣,以及他如何分配课堂节奏,受益很大。”在论文写作方面出现问题,他就虚心请教专家点拨。“杨柏岭老师曾指点了我很多篇论文,纠正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如何调整结构和语序,提炼标题等。”很多学者因为他谦虚好学的品质,也给予了帮助和鼓励,这让他感激不尽。而正是因为受过他人之恩,每每遇到向自己求知求教的晚辈后生,陈接峰也总会乐于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竭尽所能为其答疑解惑。

无论身外世界多么复杂,陈接峰总是保持纯粹和简单,不为利害去思考得失,永远维护为师之道。“老师需要维持这种做事的原则,如果老师都不能坚持某种原则,那社会就会失去底线。”陈接峰以“轻装上阵”四个字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切断无用社交,保有简单的关系,把琐碎的日常清除,让科研和教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般纯粹的日常我是非常享受的。”对他而言,科研和教学不再是工作,俨然成为了自己的生活。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看书写作与研讨交流是他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不上课的时间,陈接峰就在学校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若是脑中有想法,便拿起笔写作;不看书写作的时间,则是和学生、朋友一起度过,开开读书会、研讨会,和他人交换心得体会,分享学习的乐趣。

陈接峰静心于自己的生活,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最多。他的学生谈到他,总会提起他“爱看书”的特质:“陈老师每周上课时,都会带着一本书,分享自己近段时间的读书成果。”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陈接峰每周都会购入一批新书。这些年来,他在科研中获得的经费回报全部被用在了买书上,至今私人藏书已有万册。陈接峰谈到,自己对付失眠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有时晚上睡不着,我就干脆起来看书,一直看到疲惫为止。因为精神亢奋,那时我的读书效率是极高的。”广泛地阅读也让他的想法层出不穷,创作时也更能得心应手。每每聊到阅读对自己的影响,他的眼神总是闪着光,语气也欢快了不少。“书籍向我提供多元的思想,推动我的思考。每次有写作灵感后,我的快乐会随着新想法的不断产生而递增。那一刻,我不是在单纯地写作,而是作为一个知识生产者不断迸发意想不到的火花。”

历尽千帆,尝遍百味,陈接峰不断反省自我,锤炼内心,坦荡地做人与待人,修得灵魂纯粹与精神富足,以谦卑进取和静心专注笃行求真之路。

“做一个懂得热爱的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陈接峰的教育理念亦是如此。“当老师,不只是为三餐谋,传道才是第一位的。”陈接峰认为,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知识在不断更迭淘汰,如何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需要关注的。将正气传递给后生,让自己的理想和情怀不断延续,培育更多有情怀、有梦想、能创造的青年,既是他投身教育的初心和希冀,也是他对待年轻人的态度和方式。

陈接峰的课堂趣味与干货兼具。在授课时,他把教学类比于电视节目,参照提高电视收视率的原则,要求自己“音量要大,涉及知识面要宽”,以保证“覆盖面”足够广。除了全覆盖,还要保证学生对课堂的“忠诚度”至少达到20%。陈接峰解释道:“我所见过的学生们,比较优秀的总是约占比20%。如果我能让这部分学生从我身上受到启发和引导,唤醒他们主动求知、努力向善的渴望,再让剩余的学生觉得听了我的课能有所收获,这就已经非常成功了。”为此,他以丰富的案例和经验辅助知识点的讲解,调动学生和自己一起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幽默的话语和富有深度的金句频出,让他的课堂氛围活泼又不失严肃,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

陈接峰认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博学多识,而发奋求知可能是学生们有所缺乏的品质,因此每次上课都会和同学们分享前沿知识,并用自身经历鼓励大家多阅读、多思考。在和青年人交流时,遇到欣赏的学生,他会悉心关照,倾囊相助,关注他们人生中的每一个变化。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够团结什么样的人。”陈接峰身边时常有年轻老师,和自己围在一起讨论学术上的诸多细节问题。当需要自己伸出援手时,他总会毫无保留地相助,帮助改稿子、拿选题,推荐期刊杂志和好书,分享阅读成果,共同学习前沿的理论,“不仅为自己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学术氛围,也带动年轻老师和自己一起成长。”

作为教育者,陈接峰以身作则,躬身不辍,在一点一滴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他用自身“热爱”的活法教会后辈们如何“热爱”,启迪他们主宰自己的人生。从教十载,陈接峰以勤奋为钥匙,打开一扇扇大门,在科研路上闯出一番天地;他以自律指引内心归于从容,坚定理想抱负,把学术融入生活,把育人当作道义;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将“立德树人”视为师者的力量所在。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陈接峰践行志,以他的人生哲理影响着更多师大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