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系列讲座 >>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姜宇辉教授谈“数字蒙太奇及其否定性潜能”
发布人: 编辑:马星宇 预审:马梅 终审:张师帅发布日期:2023-12-18  浏览次数:

4月1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教授在行知楼2010307教室为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师生开展讲座。本次讲座由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副院长秦枫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姜宇辉教授从“电影之死”的话题引入,进而揭示电影哲学的否定性。他援引法国学者Andre Gaudreault与Philippe Marion的著作《The End of Cinema?》,介绍后电影状态,展现电影新旧关系和历史变革对电影本体带来的思考,以电影蒙太奇为焦点,论述了数字时代的电影哲学研究。

姜宇辉教授依据电影新旧关系,阐释出电影蒙太奇的魅惑。他借助意大利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科·卡塞蒂关于当今世界电影理论研究提出的七个关键词“elocation,Relics/lcons,Assemblage,Expansion,Hypertopia,Display,Perfomance”,讲述从当下电影面临的全球化、电影本体、技术、媒介融合等问题,电影研究则应当直面困境进行探寻。通过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戈达尔对于蒙太奇的评价,认为研究电影蒙太奇是研究电影理论的边界和本质。

姜宇辉教授认为,电影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技术,更是一种电影理念。传统胶片时代的电影,蒙太奇代表对胶片实体的剪切与粘贴,对电影本体造成创伤,同时也是赋予电影叙事的呼吸。这样看似矛盾的力量显示了蒙太奇本身的巨大价值。随后通过分析电影《毕业生》中的镜头,论证蒙太奇带给电影的巨大魅力。伴随技术的推进,姜宇辉教授论述了电影在数字时代遭遇的三重危机:“不确定的长度(indefinite lengthening)”;“过度影像”、“感官轰炸”;“长镜头”、“慢电影”。他认为随着互动媒介的兴起,观众参与感增强,蒙太奇从传统电影中的特权转到全民剪辑师的时代。在数字时代,电影存在方式的改变,使得电影从“作品”变成了数据库中的数字拟像,并且被存贮在电子系统和大数据之中,可以被任意修改和回放。这也就注定了数字电影不再有传统蒙太奇连续的光滑。姜教授也对数字电影提出了担忧,认为其是虚拟的,没有实体的介质,仿佛是“没有肉体的火焰”。数字时代电影介质的改变也带来屏幕的重思:我们从观看电影院荧幕的“look into”到电子屏幕的“look at”,观众在观看时的思考也因“大银幕——千面屏/总体屏幕”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屏幕的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影的影响力被无限扩大,带来了“世界电影化”和“电影的世界化”。

除此之外,姜教授以辩证的思维重思屏幕,对数字电影给予憧憬与忧虑。他回归历史进行溯源,思考数字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之区别。如今的屏幕呈现“多样、分裂、运动(动态)”,表达方式也从“遮蔽”到了“展示”。数字电影看似解放了物质性枷锁,但也未必会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只是进入“无生无死,只有数据”的世界。但最后姜教授仍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比如把握情感是蒙太奇的首要原则,借助“影游融合”等方式填补多重世界的空隙,促进电影从“世界的电影化”走向“电影的世界化”。

互动环节,在场同学们踊跃提问交流,姜教授逐一耐心解答,并对同学们的热情、好学和深思给予肯定。陈接峰教授作总结发言,认为姜教授的讲演,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与前沿性,立足跨学科视野推陈出新,有理有据;通过国际化视角以史为鉴,吐故纳新。最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姜教授表达感谢,姜教授与学院师生共同拍照留念。(文/杨韵箫 图/李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