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系列讲座 >> 正文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联系采访实践谈新闻的真实性
发布人:郁悦  发布日期:2015-05-22  浏览次数:

    5月20日下午,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老师在敬文报告厅为bat365在线中国登录入口学生做了以“新闻的真实性,从采访中来”为主题的讲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第三讲,讲座由校党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忠主持。

    讲座中,张严平老师就 “怎样采访”、“怎样做记者”、“怎样提炼新闻主题”三个大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她提出做好人物报道的前提是扎实的采访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采访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人物,了解人物的内心,要破除“稿子是好文字写出来的”观念 ,进行深入采访。张老师结合自己在新华社工作的经历,生动具体的讲述了采访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张严平老师结合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分享了自己体验式采访过程中的艰辛与感动,并告诉同学们要学会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从被采访者的兴趣点切入,用心发觉普通人身上散发的可贵品质。对于已去世人物的采访,张老师用对杨业功司令员的采访作为示例,提出要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抓住细节和例子,进行大量艰苦的采访,达到量的积累,采访没有捷径和诀窍。

    讲到做新闻记者,张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采访不仅是写稿子,更要认识社会,了解生命,丰富自己,从中得到内心的收获。这便是做新闻记者的幸福。”张老师说。“笔头子要勤、脑子要勤、耳朵要勤、眼睛要勤”这是张老师对新闻学子提出的建议。

    新闻主题如何提炼?张老师认为,主题提炼绝不等于拔高和升华,新闻主题一要做到事实和细节的真实,二要做到灵魂的真实。张老师以自己采访的经历告诉大家新闻的主题是包含在事件中,提炼主题的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新闻作品要朴素,准确,不口水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动脑,培养文字之外的功夫,多读书,了解人与社会。

    讲座结束后,张严平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学生们的提问。最后,李忠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体会与建议,精彩的讲座再次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张严平老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记者。她的作品多篇获社内外各种奖项,其中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荣获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5年荣获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同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